期中热身考?学生“烤”验中身心俱疲,那么考试频繁,谁最开心?
01
随着学期的推进,中小学的校园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,期中考试的热身赛悄然拉开序幕。
这并非传统的期中考试,而是一场场预演,一场场身心磨砺的热身考。
从初高中到小学低年级,这股“预考”之风愈演愈烈,将原本单一的期中考试:
切割成二考、三考,让孩子们在频繁的“烤”验中身心俱疲。
热身考,顾名思义,如同运动员在正式比赛前的热身活动,旨在调整状态、减少失误。
然而,当这种热身变成了一种常态,一种负担,其意义何在?
无非是通过反复练兵,将孩子们训练成更加精确高效的考试机器。
然而,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:
一个人的训练或许能提高分数,但当所有人都投入这种训练时,提高的仅仅是平均分。
补习亦是如此,一人补习,分数上升;众人补习,录取线水涨船高。
正如影剧院中,一人站立或许能多看些风景,但当所有人都站立时,看到的只能是别人的后脑勺。
02
考试,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,原本是为了检验、评估和调整学生的学习状况。
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规定,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,学校和班级也不得组织周考、月考、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。
然而,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。
临近期中期末,学校里的考试频率不减反增,家长们在群里或微信上频繁接收分数、排名的轰炸。
这种频繁的考试,不仅让孩子们身心俱疲,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。
农民有个形象的说法,频繁捉小猪称重,小猪就不肯长了。
这正是古人所说的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道理。
03
那么,不考行不行?恐怕不行。
因为期中考是联考,兄弟校会比较,上级领导会排名。
虽然分数保密,但各大培训机构总能迅速获取这些信息。
分数成了学校的品质象征,按分数排座次,好学校、差学校一目了然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谁敢不重视考试?
不重视考试的校长不仅不是好校长,可能还是不合格的校长。
因此,很多学校、老师都被迫卷入了这场军备竞赛,愈演愈烈。
你一个月考一次,我一个月考两次,他一个星期考一次。
这样下去,日日是考试之时,处处是考试之地,人人是考试之人。
而100年前陶行知所说的理想教育却是:
天天是创造之时,处处是创造之地,人人是创造之人。
频繁的考试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节奏,更挤压了素质教育的空间。
老师忙着赶进度,学生忙着刷题,时间不够用,只能加班加点。
课后延时辅导变成了习题讲解,周末变成了换一个地方上课。就连下课10分钟也要争分夺秒,非必要不出教室。
学生活动能俭省的就俭省,能不搞的就不搞。
譬如秋游,以往能够跋涉山水、野外露营,现在却只能在附近公园里走走。
教育是农业,孩子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期,需要的是风调雨顺、节奏分明。
频繁考试宛如剧烈的电闪雷鸣,打乱了自然的节奏,伤害了孩子的生长发育。
04
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,我们不禁要问:我们到底该培养怎样的孩子?
麦肯锡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,在2030年至2060年间,将会有50%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。
大杀四方的AI不仅成了诺贝尔奖的座上宾,也反复证明考试刷题就是个死胡同。
林小英调研的富士康工厂中,工人大部分来自刷题考试的县中,他们虽然参与了全球化,却又被彻底排除在全球化之外。
而麦肯锡报告也给出了答案:人工智能时代,人需要更像人,人更需要展现人际同理心和领导能力。
而这些能力需要长期浸润、从小培养。然而,考试刷题却反其道而行之,追求的是标准答案、成全的是自我奋斗。
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甚至直言: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,无非就是在浪费生命。
在这场频繁的考试热潮中,谁最开心?
首先是培训机构和教学软件公司。
他们忙得不亦乐乎,大把的银子哗哗而来。
然而,我们也不应忘记,医院精神病科的忙碌和教育部门非正常死亡数字的上升。
考试经济越来越热,但背后的代价却是孩子们的健康和成长。
因此,我们必须停下来想一想:教育该怎么做?育人该怎么办?
然而,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,谁敢停下来呢?
或许,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时,才能找到破解这场教育之殇的钥匙。
最新热点